-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GB 6222-2005) 第7.2.5.2条
7. 2.5.2 密封蝶阀的使用应符合下列要求∶/n——密封蝶阀的公称压力应高于煤气总体气密性试验压力; /n——单向流动的密封蝶阀,在安装时应注意使煤气的流动方向与阀体上的箭头方向一致;/n——轴头上应有开、关程度的标志。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GB 6222-2005) 第7.2.6.3条
7.2.6.3 焦炉的交换旋塞和调节旋塞应用2×104Pa(2040mmH2O)的压缩空气进行气密性试验,经30min后压降不超过5×102Pa(51mmH2O)为合格。试验时,旋塞密封面可涂稀油(50号机油为宜),旋塞可与0.03m3的风包相接,用全开和全关两种状态试验。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GB 6222-2005) 第7.2.7.4条
7.2.7.4 闸阀在安装前,应重新按出厂技术要求进行气密性试验,合格后才能安装。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2008) 第10.4.2条
10.4.2 干法熄焦应符合下列规定∶/na)应保证干熄焦装置整个系统的严密性。投产前和大修后均应进行系统气密性试验。/nb)干熄焦锅炉及其附件的设计、制造、施工、验收、检测及检修均应符合《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nc)干熄焦排出装置区域应通风良好,干熄焦排出装置的振动给料器及旋转密封阀周围,应设置一氧化碳和氧气浓度的检测、声光报警装置;干熄焦排出装置的排焦溜槽及运焦带式输送机位于地下时,排焦溜槽周围及运焦通廊的地下部分,应设置一氧化碳和氧气浓度的检测、声光报警装置。/nd)干熄焦装置最高处,应设置风向仪和风速社。风速大于20m/s时,起重机应停止作业。起重机轨道两端应设置固定装置。/ne)横移牵引装置、起重机和装入装置等应设置限位和位置检测装置,横移牵引装置和起重机还应设置速度检测装置。/nf)干熄焦气体循环系统的锅炉出口和二次除尘器上部,应设置防爆装置。/ng)干熄焦装置应设置循环气体成分自动分析仪,对一氧化碳、氢和氧含量进行分析记录。/nh)进入干熄炉、排出装置和循环系统内检查或作业前,应关闭放射线源快门,进行系统内气体置换和放射源浓度、气体成分检测。进入人员应携带一氧化碳和氧气浓度检测仪器和与外部联络的通讯工具。/ni)运行中检修排出装置时,应戴防毒面具或空气呼吸器。/nj)不应在防爆孔和循环气体放散口附近停留;/nk)应保证干熄焦所有联锁装置处于正常工作状态。/nl)干熄焦起重机应采用可靠的制动装置。/nm)对钩吊车的钢丝绳的检修和更换应严格执行相关规定。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2008) 第12.3.8条
12.3.8 各系统应用氮气置换,经氮气保压气密性试验合格,其含氧量小于0.5%,方可开工。
-
气瓶充装站安全技术条件 GB 27550-2011第7.9 乙条
7.9 乙炔充装站的管道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乙炔管道的敷设、高压乙炔管道的选择应符合 GB 50031 的规定。压力容器、管件、阀门及管道应选用持有国家有关部门颁发制造生产许可证企业的产品。b)高压乙炔金属管道的连接宜采用焊接接头;而与阀门、附件、设备连接处,可采用法兰或螺纹连接。高压乙炔管件、阀门及管道的设计压力不应小于25MPa。当每对法兰或螺纹接头间电阻值超过 0.03Ω时,应有跨接导线。c)高压乙炔管道在安装前应作30MPa耐压试验,安装后管道系统作3MPa气密性试验和2.5MPa泄漏性试验。d)乙炔充气汇流排每排的进口管上应设置一只主截止阀,在充气汇流排各分配接口处应设置分配截止阀,应一瓶一阀。在充气汇流排的末端应设有通向乙炔低压系统的回流管,回流管道上应设截止阀。e)乙炔高压软管应能抗乙炔、溶剂的腐蚀,不得选用能导致燃烧、爆炸的材料,其内径应小于或等于6mm;高压软管应能承受大于或等于60MPa的耐压试验。f)乙炔充气汇流排上应设置水喷淋冷却装置,且能直接喷到充气汇流排上所有钢瓶。g)乙炔放空管应各自单独引至室外,引出管管口应高出屋脊,且不得小于1m。乙炔设备的排污管,应接至室外,乙炔气体应回收。h)站内应配备乙炔瓶抽真空、称重及补加溶剂装置。
-
《电石乙炔法生产氯乙烯安全技术规程》(GB14544-2008)第5.2.1条
5.2.1氯乙烯合成转化器的列管、管板选用材质应符合GB151-1999的有关规定,下盖内面覆盖层应选用防腐蚀材料衬里。新安装和大修后的转化器列管和管板连接处应按GB151-1999中3.17.3的规定进行气密性试验.符合有关检验要求,方可投入使用。
-
《电石乙炔法生产氯乙烯安全技术规程》(GB14544-2008)第5.2.6条
5.2.6所有合成、净制、精馏、气柜、种子制备、过滤、聚合、贮槽、汽提、沉析等的设备,均应进行气密性试验.且符合5.2.1的检验要求。
-
《电石乙炔法生产氯乙烯安全技术规程》(GB14544-2008)第7.2.1.5条
7.2.1.5动火后开车前.管道、容器、设备应进行气密性检漏试验.符合要求后,再以纯度大于97%的氮气置换至含氧体积分数小于3%。
-
《石油化工钢制低温储罐技术规范》(GBT 50938-2013)第7.3.13条
7.3.13内、外罐罐壁之间的保冷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n1罐壁之间的保冷厚度应由热工计算确定。/n2固定于外罐内表面的保冷结构应能承受自身静荷载及热应力的作用,固定方法可根据保冷材料、外罐壁的收缩或膨胀、保冷系统的气密性和液密性及环形空间内保冷系统的耐化学性等因素确定。/n3固定于内罐外表面的保冷结构应能承受自身静荷载及热应力的作用,固定方法可根据保冷材料、内罐罐壁的收缩或膨胀及保冷系统的水蒸气密封性等因素确定。/n4当环形空间内填充松散的保冷材料时,应能承受内、外罐可能的尺寸变化而产生的热一机械应力的作用?此时应在内罐外壁上使用弹性陋。/n5松散的保冷材料填装期间,应将其振实;应设置补充膨胀珍珠岩管/n6在正常操作或泄漏工况下,保冷材料不应对储存介质产生吸收/解吸作用?并应能适应储存介质可能对保冷材料的吹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