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工储罐施工及验收规范》(HGT20277-2163)第7.5.3条
7.5.3焊后热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n1焊后热处理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和现行国家标准《承压设备焊后热处理规程》GB/T30583的有关规定,在热处理前应编制热处理工艺文件。/n2对有再热裂纹倾向的钢材,在焊后热处理时应采取防止产生再热裂纹的措施。/n3焊后热处理温度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n1)焊件升温至400°C后,加热范围内升温速度不应大于(5500/5)°C/h,且不应超过220°C/h;/n2)焊件升温期间,加热范围内任意长度为4600mm范围内的温差不应大于140°C;/n3)焊件保温期间,加热范围内最高与最低温度之差不应大于80C;/n4)焊件温度高于400C时,加热范围内降温速度不应大于(7000/Q°C/h,且不应超过280°C/h;400°C以下可自然冷却。/n4焊后热处理完成后应填写焊后热处理报告和焊后热处理记录,其格式宜符合本标准表A.0.8和表A.0.9的规定,并附热处理曲线图。/n5热处理后应对焊件进行硬度检测并填写硬度报告,其格式宜符合本标准表A.0.10的规定,硬度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n1)每个焊件硬度检测不少于1处,每处分别在母材、热影响区、焊缝各检测1点;/n2)检测的硬度最低值应不低于母材原始值的0.9倍;硬度最高值碳素钢不超过母材原始值的1.20倍,合金钢不超过母材原始值的1.25倍。
-
《化工储罐施工及验收规范》(HGT20277-2164)第7.6条
7.6修补及返修
-
《化工储罐施工及验收规范》(HGT20277-2165)第7.6.1条
7.6.1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母材表面缺陷和焊缝表面缺陷的修补,应符合下列规定:/n1母材表面深度超过0.5mm的划伤、电弧擦伤、焊疤和焊缝表面的咬边、凹陷等缺陷,应打磨平滑。打磨后的母材厚度不应小于母材名义厚度扣除负偏差值。/n2缺陷深度或打磨深度超过1mm时,应进行补焊,并应打磨平滑。/n3焊缝表面缺陷应采用角向磨光机磨除,当打磨后的焊缝表面低于母材时,则应进行焊接修补。/n4焊缝两侧的咬边和焊趾裂纹的磨除深度不宜大于0.5mm;磨除深度超过0.5mm时,应进行补焊,并打磨平滑。/n5罐壁钢板的最低标准屈服强度大于390MPa或厚度大于25mm的低合金钢的底圈壁板纵缝的咬边,应修补打磨至与母材圆滑过渡。
-
《化工储罐施工及验收规范》(HGT20277-2166)第7.6.2条
7.6.2焊缝内部缺陷的返修应符合下列规定:/n1根据产生缺陷的原因,选用适合的焊接方法,并应制定返修工艺。/n2焊缝内部的超标缺陷在焊接修补前,应根据缺陷的埋置深度,确认缺陷的清除面,清除长度不应小于50mm,清除的深度不宜大于板厚的2/3;当采用碳弧气刨时,缺陷清除后应修磨刨槽。/n3返修后的焊缝,应按原规定的方法进行无损检测,并应达到合格标准。/n4焊接返修的部位、次数和检测结果应填写焊缝返修记录,其格式宜符合本标准表A.0.11的规定。
-
《化工储罐施工及验收规范》(HGT20277-2167)第7.6.3条
7.6.3罐壁钢板的最低标准屈服强度大于390MPa的焊缝返修,除宜符合本标准7.6.1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n1缺陷清除后,应进行渗透检测,确认无缺陷后方可进行补焊。补焊后应打磨平滑,并应做渗透或磁粉检测。/n2焊接修补时应在修补焊道上增加一道凸起的回火焊道,焊后应再修整与原焊道圆滑过渡。/n3罐壁焊接修补深度超过3mm时,修补部位应按本标准第8.2.8条的要求进行射线检测。
-
《化工储罐施工及验收规范》(HGT20277-2168)第7.6.4条
7.6.4同一部位的返修次数不宜超过2次;当超过2次时,应査明原因并重新制定返修工艺,且应经施工单位现场技术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
《化工储罐施工及验收规范》(HGT20277-2169)第7.6.5条
7.6.5不锈钢储罐焊缝的返修应符合下列规定:/n1缺陷宜采用机械方式清除。/n2返修焊接时,层间温度不宜超过150-Co
-
《化工储罐施工及验收规范》(HGT20277-2170)第7.6.6条
7.6.6罐体充水试验中发现的罐壁焊缝缺陷,应放水使水面低于该缺陷部位300mm,并应将待修补处清理干净,充分干燥后再进行修补。
-
《化工储罐施工及验收规范》(HGT20277-2171)第8条
8检验与试验
-
《化工储罐施工及验收规范》(HGT20277-2172)第8.1条
8.1焊接接头外观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