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国家标准,以下情形应当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
(一)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依法经考核合格。
(二)特种作业人员未持证上岗。
(三)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生产装置、储存设施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四)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的装置未实现自动化控制,系统未实现紧急停车功能,装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紧急停车系统未投入使用。
(五)构成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罐区未实现紧急切断功能;涉及毒性气体、液化气体、剧毒液体的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罐区未配备独立的安全仪表系统。
(六)全压力式液化烃储罐未按国家标准设置注水措施。
(七)液化烃、液氨、液氯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液化气体的充装未使用万向管道充装系统。
(八)光气、氯气等剧毒气体及硫化氢气体管道穿越除厂区(包括化工园区、工业园区)外的公共区域。
(九)地区架空电力线路穿越生产区且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十)在役化工装置未经正规设计且未进行安全设计诊断。
(十一)使用淘汰落后安全技术工艺、设备目录列出的工艺、设备。
(十二)涉及可燃和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的场所未按国家标准设置检测报警装置,爆炸危险场所未按国家标准安装使用防爆电气设备。
(十三)控制室或机柜间面向具有火灾、爆炸危险性装置一侧不满足国家标准关于防火防爆的要求。
(十四)化工生产装置未按国家标准要求设置双重电源供电,自动化控制系统未设置不间断电源。
(十五)安全阀、爆破片等安全附件未正常投用。
(十六)未建立与岗位相匹配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或者未制定实施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十七)未制定操作规程和工艺控制指标。
(十八)未按照国家标准制定动火、进入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管理制度,或者制度未有效执行。
(十九)新开发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工艺未经小试、中试、工业化试验直接进行工业化生产;国内首次使用的化工工艺未经过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安全可靠性论证;新建装置未制定试生产方案投料开车;精细化工企业未按规范性文件要求开展反应安全风险评估。
(二十)未按国家标准分区分类储存危险化学品,超量、超品种储存危险化学品,相互禁配物质混放混存。
-
按照《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AQ 3013-2008)第5.4.6条要求组织班组安全活动,要有主要负责人定期参加班组安全活动记录。
企业班组安全活动无主要负责人参加记录;
-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清单及量化考核标准》主要负责人每月主持召开一次安全生产工作会议,部署本单位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工作,每年至少向职工(代表)大会、股东大会报告1次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工作,会议和检查应当记录在案。
安全会议 会议 签到表
-
根据《东营市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清单及考核标准》第4.3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要经单位内部评审后由主要负责人签字发布,并下发至每一名员工。
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 签字发布 发放记录 签发
-
根据《东营市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施细则》第八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落实安全生产工作机制保障责任:(四)主要负责人每月主持召开1次安全生产工作会议,部署本单位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工作,每季度带队进行1次全面检查,会议和检查应当记录在案;。
年度培训教育计划未涵盖职业卫生
-
根据《东营市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清单及量化考核标准》中第9节: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定期组织安全检查,班组每天、车间每周、单位每月至少进行1次安全检查,分别由班组长、车间主任、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定期组织,检查情况记录在案。
无定期安全检查记录
-
根据《东营市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清单及量化考核标准》中第9节中要求:企业应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定期组织安全检查,班组每天、车间每周、单位每月至少进行1次安全检查,分别由班组长、车间主任、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定期组织,检查情况记录在案。
无安全检查记录,无隐患治理台账。
-
《精细化工企业安全管理规范》(AQ 3062-2025 )第9.1.1条
9.1.1 企业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各岗位操作人员的教育程度、专业知识和技能(含上岗资格)、工作经验和综合素质等应满足岗位任职资格和能力要求。
-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通用规范》AQ3013-2008
企业应建立以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应急指挥系统,配备应急救援队伍,实行公司和车间分级管理,明确各级应急指挥系统和救援队的职责。
-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国务院令第708号)第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包含主要负责人在内的所有人员开展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应急知识、自救互救、避险逃生技能、应急装备、防护器材的培训活动,使有关人员了解应急预案内容,熟悉应急职责、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熟练使用应急装备和防护器材。